文丨小溪(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宝爸宝妈们转发分享)
几天前倩倩刚下班后到家,刚回家就看到自己的孩子站在客厅的桌子上玩,婆婆在旁边生气得要死。
听到婆婆说孩子一直不管教,倩倩就抱着孩子下来并骂了一顿,但没过多久孩子就哭着睡着了。倩倩也发现孩子不像以前那么乖巧了,甚至出现“让他向东走,他却向西走”的情况,这是孩子长大叛逆的原因吗?倩倩表示很疑惑。
之后她问了一位育儿的老师,这才知道孩子进入了“执拗敏感期”,不是叛逆,倩倩这才放心下来。
一、什么是“执拗敏感期”?
心理学家们分析过,一生中会有两次叛逆期,在此期间,孩子们会非常叛逆、顽皮。大部分是在3岁左右,一旦到了这个时期,抵抗大人的意识就更加明显了,是因为他们都想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这种行为在妈妈和爸爸眼里显然是很幼稚的行为,但事实反映了孩子内心的情感变化。“执拗敏感期”是任何人都可能经历的事情,只是在这个阶段,孩子可能会让父母感到厌烦。
二、“执拗敏感期”的孩子有什么明显的特质?
提到打针,在很多人的心里可以说是童年的噩梦,每次带孩子打针的时候父母都会遇到的棘手的课题。
有个新闻案例就是如此:有一天刘女士在上班的路上发现一个三岁的女孩自己在路上骑自行车,她觉得很好奇:这么小的孩子父母怎么能让孩子独自上路呢?
怕孩子在路上有危险,刘女士找到了路上的交警,并让交警把小女孩带到警察局找到了父母。原来小女孩是因为不想打针怕疼而跑出来的,小女孩嘴里一直在说:“我不想打针,我要回家”。其实这就是进入“执拗敏感期”的一个明显特点,孩子明明知道不对,依然抗拒大人的建议。
1、和父母“唱反调”
这个时期的孩子们,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越来越高,迫切希望父母把他们当作独立的大人对待,如果父母命令他们做事情的话,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主权受到侵犯,需要反抗,所以经常与父母“唱反调”。
2、重过程轻结果
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对最终结果不在乎,他们喜欢这样的体验过程。父母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个时期子女的自我意识还不清楚,有些危险的经历没有意识到,所以父母必须迅速发现和引导,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危险。
3、固执执拗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他们面对一些选择和问题的时候,有了自己独立的主见,并且很固执执拗的表现,不管外人如何建议,仍然是我行我素,执行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三、父母应该怎样应对“执拗敏感期”的孩子呢?
1、平息怒气,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情绪波动无法控制的时候,父母的情绪也容易受到孩子负面情绪的影响。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孩子束手无策时,家长这时情绪又全面爆发,做出不理性的行动,这样做不是最好的方法,只会使问题变得更糟。
要知道,父母要先平息自己的怒气,孩子才能不进一步吵闹,所以一定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这时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如果家长此时直接拒绝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双方都有不利影响。
2、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表达
有时候,当孩子们想表达什么的时候,因为自己的语言能力限制,不能正确地说出自己的要求,过于直接的表达只会引起误会。另外,家长总是无视孩子最简单的要求,过分关注孩子的行为,双方的误会和距离就会变得更大。
3、鼓励孩子们的每一个进步
孩子们的成长过程看起来不一样,其实有规律可循。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要经常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变化,在做的好的时候提出积极的鼓励,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进步。找出规律,根据症状解决问题,才能使孩子摆脱“执拗敏感期”的烦恼,引导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长!
育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长们要学会如何去接纳孩子们的一些情绪,主动地去引导他们,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在“执拗敏感期”留下一定的阴影,影响未来人格的发展。
本文由小溪带娃记原创,关注我,每天学习育儿经验!